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4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97篇
安全科学   181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232篇
综合类   607篇
基础理论   16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87篇
评价与监测   135篇
社会与环境   66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41.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承载力是当前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详细阐述生态承载力概念、内涵、国内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机构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比较了目前生态承载力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并比较了不同模型之间的优缺点,最后分析总结了目前生态承载力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需要加强的领域和方向。从方法上来看,目前所用方法主要有:(1)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2)产品周期综合评价法;(3)结合不同学科和不同方法的综合评价法。目前生态承载力的研究缺乏科学完整的研究体系,尚未构建具有普适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演化趋势与模拟预测研究不足,格局分异研究较少,未来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研究:(1)加强生态承载力模型集成研究。由于生态承载力问题十分复杂,涉及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因此需要综合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机制,进行不同模型集成和综合研究;(2)应从影响生态承载力的主动与被动因子,动态与静态因子出发,构建综合性和普适性较强的评价体系;(3)加强生态承载力的动态模拟研究,实现对生态承载力潜力的估算和动态变化过程的监测;(4)研究不同尺度下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异,并对比分析各模型对不同尺度的精度要求和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42.
湖泊疏浚方式对内源释放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陈超  钟继承  范成新  孔明  余居华 《环境科学》2013,34(10):3872-3878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讨不同疏浚方式对内源氮磷释放的影响以及不同湖区疏浚后氮磷释放的差异性.理想式疏浚和绞吸式疏浚沉积物磷的释放速率分别为未疏浚的20%和72%,并且A(内湾)湖区沉积物磷的释放速率是B(外湾)湖区的80%左右.理想式疏浚和绞吸式疏浚后沉积物氨氮的释放速率分别是抓斗式疏浚的40%和83%,但是这几种疏浚方式对氨氮的释放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在短期内对氨氮的释放甚至是起促进作用的,并且A湖区(内湾)氮的释放速率约是B湖区(外湾)的1.5倍,这应该看作是湖泊疏浚工程一个潜在的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理想式和绞吸式疏浚方式对内源释放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在外源输入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底泥疏浚可以作为湖泊沉积物污染修复的手段,并且结合目前的技术手段,在太湖的疏浚工程中应尽量选择绞吸式疏浚.  相似文献   
943.
秦岭安河矿区地表水、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秦岭安河铅锌矿开采区和选矿区为研究范围,通过现场调查和系统采集地表水、沉积物样品,借助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试样品中Cu、Pb、Zn、Cd、Cr 5种重金属全量,并对不同重金属的形态含量进行了测定,综合分析了各类重金属在地表水、沉积物中的富集迁移规律,实现了重金属污染程度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矿区沟道地表水、沉积物已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元素自上游到下游呈累积现象。下游地表水重金属含量超出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要求。中游、下游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指数达到Ⅲ级污染,主要污染物为Pb、Zn。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有效态所占比例较高,对周围环境直接威胁大,显示出外源重金属直接注入的特征。  相似文献   
944.
我国页岩气勘查开发中的环境影响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页岩气开发仅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但面对强劲的开发势头,提前开展相关问题研究十分必要;根据国外页岩气开发的工程经验,结合我国地质条件从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工程特点入手,分析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问题,并提出页岩气工程环境影响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为我国页岩气开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45.
用加拿大沉积物质量导则对黄浦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并对重金属、总有机碳、有机质和硫化物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黄浦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较低,工农业布局与重金属分布关系密切,苏州河对黄浦江下游重金属存在一定输入贡献,重金属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重金属与总有机碳及硫化物的相关性较差,表明除受人类活动影响外,还受自然沉积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6.
沉积物全样粒度参数已很难对受不同物源和不同沉积动力影响的古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不同来源的多组分分离提取敏感粒级方法较多,不同的方法提取的粒级兼容性及其所反映的环境意义差别值得探讨。本文利用烟台四十里湾3个柱状沉积物粒度分析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粒级-标准偏差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及其反映的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粒级一一对应,两种方法所提取的敏感粒级含量在沉积物中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这说明了两种方法均能敏感地反映沉积物相同的沉积动力特征,但粒级-标准偏差法所提取的粒级易受端元组分影响,粒级-标准偏差法所提取的敏感因子主要反演主控因子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947.
一种鱼类急性毒性监测工业废水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制药、化工、印染、冶炼等行业中不同企业的废水对红鼻子剪刀(Hemigrammus rhodostomuso)、红绿灯鱼(Paracherirodom innesi)、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的急性毒性实验,分析了该行业废水对这3种小型观赏鱼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针对现有监测方法操作复杂、误差大等缺点和不足,提出一种以时间效应为毒性分级标准的更为快速准确的新监测方法,即以时间为区间变量,用多种小型组合鱼在污染源废水原液中的半致死时间判定其生物毒性的监测方法。新方法规定半数致死时间L1‰〈8h为剧毒;LT50在8—24h为高毒;%在24-72h为中毒;u0在72—96h为低毒;96h受试鱼出现死亡但未达到半数致死为微毒;96h没有出现死亡为无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948.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endency to use markets to induce the provision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s such markets increase in scope, potential market participants might sell multiple environmental services. The question we consider here is whether participants in such markets should be allowed to sell credits in more than one market simultaneously. Some have argued in favor of such “double-dipping”, because it would make the provision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more profitable. In practice however, most programs do not allow double-dipping. We show that if the optimal level of pollution abatement is sought, then double-dipping maximizes societal net benefits. However, if pollution policies are set in a piecemeal fashion, then the caps for each market are unlikely to be optimal and, in this second-best setting, a policy prohibiting double-dipping can lead to greater social net benefits. We explor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 single-market policy is preferred, or equivalently, where piecemeal policies are likely to yield particularly inefficient outcomes.  相似文献   
949.
机动车尾气污染暴露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婧  郭新彪 《环境化学》2011,30(1):138-14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近似评估方法、模型评价方法、污染物监测法以及生物标志检测法在机动车尾气污染暴露评价中的应用和研究,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950.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approach to account for asymmetric preference formation in discrete choice models used for environmental valuation. The paper draws on data from a case study on preferences for environmental change resulting from a hypothetical rural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programme in Indonesia. Local knowledge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was used to define an individual-specific status quo that consistently frames changes in a range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s gains or losses matching the perceptions of the local population living in the vicinity of a National Park. I estimated choice models that included separate parameters for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in attribute levels for the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derived the indicators of local willingness to pay (WTP) corresponding to the bidirectional changes relative to the individual-specific status quo option. I found clear evidence of an asymmetric response to increase and decrease in attribute levels relative to the status quo. Ignoring asymmetric preference formation can therefore result in biased estimates of WTP indicators and welfare measures of change in cases where the outcomes of environmental programmes can plausibly result in both an increase and a decrease relative to a reference option. Compared to a symmetrical modelling approach, the combination of simultaneously accounting for asymmetric preference formation and preference heterogeneity in the choice model yielded additional insights that may be used to inform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strategies toward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